The Code of Ethics is the sword of Damocles hanging over every counselor
伦理守则是悬在每一位咨询师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
刚刚在做咨询。对方是家庭方向的咨询师,考证的。咨询后,想和我讨论一下他生活中遇到的案例:
他朋友和她家孩子找他咨询学校中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。是一个简单的问题,我给出了CBT journal 和自我接纳的建议。
我意识到并提醒,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伦理风险:
朋友亲属之间不能做咨询。
即使是咨询师,也需要极力地克制“职业习惯/本能”,克制了解问题的深度。
作为第三者(third party),而且面对孩子/青少年,能做的只有陪伴、疏导,给予一定的个人可操作的建议性方法。一旦深入解决,必须做付费咨询。而一旦如此,他就会必须触及伦理边界。
*付费咨询有两个简单的功能:1)和对象(object)产生距离;2)尊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。
和孩子沟通完又和家长沟通。
他没有尊重孩子的隐私权。没有和孩子充分商量,哪些可以和母亲说哪些不可以。也没有告知孩子,自己和她母亲沟通过了。那孩子本身可能对人际关系是非常敏感的话,一旦得知,会降低彼此信任关系,很有可能带来新的人际关系问题。
在美国咨询协会的统一伦理法则下,每个子领域都有协会并且有自己的伦理细则。比如学校咨询 ASCA,婚姻家庭 AAMFT。要求咨询师不仅熟知ACA 法则也要了解自己领域的法则。
可是,国内只有一个大的法则。并且很多人不以为然,不要求自己。
其实很想给建议 like「别了吧」。但这又是人家的课题,我也不好干预,分享了几个快速入手的方向方法,就点到为止了。
伦理问题真的很重要。哪些属于伦理问题?遇到伦理问题自己要如何处理?按照哪些步骤?
这些都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审视和反思的。然而,不只是咨询师,社会风气和培训机构也不以为然。
在 Boss 直聘上,很多赫然写着「咨询师实习」、「咨询师助理」的工作其实都是销售岗,直播带货一类,带的就是相关的培训课程或者咨询套餐。朋友和我说,一些机构,也会要求咨询师 KPI,要留住来访者等等。还有李松蔚之前的案件,即使结果是李松蔚没事儿,但心理协会伦理组的处理流程是非常不合适的。比如,期间,李松蔚仍然可以出席节目、综艺和沙龙等公共场合。
是微信小程序「南大数字」的视频课是大部分机构用来培训咨询师伦理方面的教材。视频无法倍速播放。看完所有视频,有 6 次考试的机会,考过后会给你一个中国心理协会认证的时长培训证书,证明你已经有了相关的经验。
然而,在美国上课时,教授会将每一个条款都讲一讲。犹记得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,「有些条款看上去离谱,但背后都有法律案件」。比如,有一个条款是「心理咨询师至少 3 年以上才能发展浪漫关系」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完全不建议和来访发展浪漫/恋爱关系,如果发展了,至少是 5 年以上,且需要经过你自己对双方严谨评估。
有一个法律案例(忘记了具体细节)是,咨询师和来访者在 3 年后发展了恋爱关系。然而,来访者的依恋关系实际上并没有改善。为了得到咨询师,甚至拿着枪跑到了咨询师家里,最终开枪自杀了。
关于送礼问题,这在亚洲文化中十分常见。我们需要对送礼的意图、目的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。虽然有时确实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,这取决于来访者如何看待礼物,以及礼物作为符号所承载的内涵。例如:来访者是用礼物(如一斤土豆等)来替代咨询费用?还是表达感谢?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考量。教授曾和我们分享过一个案例:他收到来访者赠送的一件看似廉价但做工精美的小物件,后来了解到这是来访者花费大量时间亲手制作的。
国内的培训中,有一些机构会通过高阶培训深入讨论伦理道德的议题。可是,在美国的咨询项目培训中,这就是最基础的课程,在实践操作前,必须掌握的内容。
唉,总之就是,每每看到或者听到类似的事情,都想批判一下。因为,对我来说,咨询法则是非常重要的,不仅保护自己,也保护来访者。而且,在国内咨询环境中,已经非常减弱了,有没有什么吸毒的、宗教的、种族的,还有什么理由不掌握呢。
咨询法则很麻烦对吧。但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来访者的安全和权利,同时保障咨询师的工作、安全和权利。
一些轻蔑伦理的人,选择了成为 Life Coach。Life Coach 和 Counseling 的关系,很像 C2 和 C1 的关系——往往技术、知识就差那么一点儿,带来的结果就是天壤地别。
Marvix
2025.4.18
 
            